发布时间:2023-07-21 18:12:26 浏览:832
大家好,我是总局水文局二队退休职工李华新,今年69岁,很荣幸为大家讲述龙王沟找水的故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能源开发重点转移到我国西部省份的能源基地,当时制约煤炭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水源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二队接到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内蒙古准格尔露天矿找水勘探工程及龙王沟水源地供水工程。
龙王沟水源工程项目
1980年,二队人远离家乡、收拾行囊,装运生产设备和物资,义无反顾走进当时荒无人烟的内蒙古准格尔。
来到准格尔,一个个“拦路虎”挡在了二队人面前:
参战人员的落脚点是矿区筹建单位使用过的临时土坯房,漏雨透风,没水没电;
施工地处偏僻,难以吃到蔬菜水果和肉食,喝窖水、苦水更是常事,虽然在工区指挥所修建了蓄水池、架了管道,但施工钻机远离工区,职工吃水还是要跑到几公里外去挑;
恶劣的天气在施工中展示着威力,崭新的塔衣和帐篷被撕破、用于观测的仪器被大风刮倒、钻机供水管道在-20℃一边烤一边冻……
龙王沟水源工程项目
前期地质勘查
尽管生活条件、作业条件十分艰苦,但二队人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精神却始终如一。面对一个个“拦路虎”,他们没有退缩,越战越勇。
1981年8月5日晚,正在龙王沟进行“黑6”号孔施工的205钻机遭遇了暴雨山洪的袭击。由于205钻机施工地点位于龙王沟下游主干沟沟沿的一片斜向滩坡上,暴雨刚停,龙王沟上游的洪水骤然倾泻。面对险情,钻机职工临危不惧,千方百计把一件件物品抢运到安全地带。他们仅用了短短十几分钟,就将装有钻孔原始记录的资料箱抢运到高地上,然后又从孔内钻具先后提出10个立根(约148米)、吊住孔内遗留钻具(约90米),又把钻场使用的小工具等带上,最后钻机职工全部安全撤离钻场。
暴雨洪水过后,现场遭到严重破坏,1吨多重的泥浆泵被冲出1里多地,钻机前后场房被冲垮,钻孔被砂石填平,1800公斤柴油被冲得无影无踪。为了减少损失,第二天,钻机职工就迅速清理受灾现场,三天后,205钻机恢复生产。
艰苦环境下进行施工
二队人在经受恶劣天气考验的同时,还面临着施工中最大的难题,因倾角陡、构造破碎、岩溶不均匀、黏土膨胀等原因导致频繁发生孔内事故,成井率较低,一时间舆论压力冲击着大家的心理防线。
技术人员分析地层情况
二队人变压力为动力,根据取得的勘探资料和单孔抽水试验材料,仔细分析原因、改进施工工艺、调整施工力量,做出了“在1988年内再完成4个大口径供水井、二季度完成6口井的联合抽水试验、取得每日10000至12000吨的实际开采量,确保露天矿用水”的决定,并成立了以队长为组长,总工程师、副队长等业务技术人员为成员的工作组,现场参战指挥,紧紧抓住防斜关键,拟定七条防斜、防事故技术措施,提高成井率,加快施工进程,使矿区开发提前了5年。
集中抽水试验
二队人用石块在山坡上堆砌出“大战龙王沟,势夺水量一万二”的巨幅豪言壮语,可歌可泣的动人场面感染着现场每一个人,也激励着这支能征善战、敢打敢拼的队伍。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口口优质井相继成井,成井率由一期工程的30%提升到70%,并在枯水期取得了12500吨水量的优异成果。
在干旱缺水贫水区找到岩溶地下水
准格尔水源工程的成功实施,不仅推翻了“岩溶贫水,无供水前景”“除引黄别无他途”的结论,而且满足了准格尔露天矿初期建设的需要,留下了水文地质人在鄂尔多斯高原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获“贡献突出的煤田地质队”
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赠匾
在抽水试验现场,原地矿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贾福海说,二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找到这样的水源地,不亚于发现一个煤田。此后,由二队申报的《内蒙古准格尔矿区深层岩溶水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项目先后荣获原煤炭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队被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和煤炭部授予“贡献突出的煤田地质队”“煤炭工业地质勘查功勋单位”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等10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多次报道龙王沟水源地的开发情况。
召开庆功会
二队人以高昂的斗志走出了战风沙、抗严寒、饮黄水、为国强的找水之路,创建了“敢于拼搏、勇于实践、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龙王沟精神”。又在内蒙古准格尔地区建成陈家沟门、唐公塔、南坪沟三个水源地,1992年,可为矿区直接提供每日75000立方米水量,对建设和发展内蒙古工业、农牧业及进一步开发我国西部煤炭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今,龙王沟供水水源地的清澈岩溶水经地下输水管网常年源源不断地送达厂矿和千家万户。每当想到当地居民打开水龙头,便能饮用到甘甜的自来水,二队职工脸上就充满了笑容。